我也会几下女人拿手绝活儿“捏莜面”|土豆丝

摘 要

  北方农家莜面套餐 文/孟泽辉辛丑年六月初八 捏,《现代汉语规范词典》解释:用拇指和其他指头一起夹住或用手指把软东西捻成某种形状。照此定义,莜面的多种做法:搓、推、擀、



北方农家莜面套餐

文/孟泽辉辛丑年六月初八

捏,《现代汉语规范词典》解释:用拇指和其他指头一起夹住或用手指把软东西捻成某种形状。照此定义,莜面的多种做法:搓、推、擀、擦、搅、拍、压、炒等,似乎都与“捏”无甚关联,但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常以“捏莜面”涵盖它的诸多做法,这不但是北方语言的常规说法,而且也是北方女人拿手的绝活儿。

吃莜面,是乌兰察布地区传统的饮食习惯。改革开放之前,无论是城镇还是乡村人家,基本是一天一顿莜面饭。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人们,谁不是吃莜面长大,熟悉程度可想而知。捏莜面,虽说没有多大的技术含量,谁也能比划几下,但是要捏出一定的水平,就得有几下真功夫。和面(开水为“泼”,凉水称“粉”)搋筋,是捏莜面的前提条件。做法虽然甚多,但是搓鱼鱼、推窝窝、擀饨饨是最常见的莜面制作形式。

早年,与妻既工作又带孩子,下班回家共同做饭便是常事。由于生活所逼,我也学会了捏莜面。出手的莜面也是“鱼鱼细缯缯、窝窝薄粼粼、饨饨虚混混”,虽然不及车马大店大师傅的手艺,但也引来左邻右舍的羡慕和赞誉。如今捏起莜面,依然轻车熟路,不在话下。

搓鱼鱼



搓鱼鱼是莜面最常见的制作形式,也是母亲最拿手的技术,而且还是双手操作。每只手搓四根,两只手八根同时并进,搓到对头左右手自由倒换不停顿。母亲双手交替自如,手掌拢剂灵活,搓捏往复稳健,粗细均匀而不断的技术,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影响。我虽不及母亲双手开弓,但是单手四根的技术在爷们儿中也不多见。少年时曾听到一个真实故事:一村妇患有夜游症,某日在睡眠中起来和面捏起莜面来,捏毕复睡至清晨起来却不知是自己所为,虽然是病态驱使,可见村妇也是捏莜面的高手。那时,双职工家庭晚上睡觉之前,把莜面捏好置放在水瓮上,第二天中午下班蒸熟食用不误午休也是常事。随着快速省事的手动压面机问世,逐步替代了手工搓鱼鱼的活计。

推窝窝





推窝窝也是莜面制作的常见形式之一。做法有提前揪成小剂子推的,有手背面挤剂子推的,也有从整块儿面上揪剂子推的,无论何种推法,熟练之作就是精品。推窝窝必须借助光滑的平面,如:坛盖、盆底、刀背、玻璃板、瓷砖、平面光滑的石头等,不论哪种推具,首先就得把面搋筋,只有这样推起来才面利不沾。早年,机关、厂矿、学校食堂的大师傅(炊事员)都会捏莜面,尤其是车马大店的大师傅,捏莜面更是一绝。出稍大锅数节笼,烧火担水不误工,住店车倌自带莜面,交到灶台即可。莜面用开水泼熟搋筋分成半斤面剂码在热锅笼里腾着,然后在光滑的石头上飞快地推开卷成筒状,绕笼边铺成三角形状。有时人多笼屉不够用,窝窝分成上下两层垒放,蒸熟依然立骨不倒。我推窝窝是双手操作,即右手放在左手掌面推,谓之“手倒窝窝”,是推窝窝的另一种形式。把莜面小剂揉圆轻轻推开,整体厚度要均匀,讲究一个“薄”,上部边缘不能太厚,太厚谓之“带蛋”,吃起来口感不爽。

擀饨饨



饨饨俗称“讨吃子铺盖卷”,是家庭最常见的特色莜面食品。饨饨除了要有土豆丝的配制外,也可适当加拌些苦菜或青菜叶,借以点缀起色增加食欲。擦成的土豆丝可用水淘也可不淘(水淘洗的不生锈,不淘洗的生锈变色)。饨饨面剂擀制当然是越薄越好,土豆丝铺设要均匀,卷起筒状下刀要快,摆放时刀口粘连要分开,同时要捏紧接口,避免辅料外漏。由于饨饨内卷有土豆丝,蒸时要比鱼鱼和窝窝时间略长一些。

捏莜面除鱼鱼、窝窝、饨饨外,还包含其他多种制作形式。莜面可用双手搓成梭子状,与菜汤同煮为“下鱼子”;搓成梭子状中间压扁铺设在菜锅表面为“焖鱼子”;莜面揪小剂擀皮包馅为“莜面饺饺”;土豆丝拌莜面攥成球状为“山药丸丸”;烧开锅一边撒莜面一边搅拌为“拿糕”(俗称“紧急结合”“绕面”);土豆焖熟剥皮与莜面可擦成“山鱼子”;熟山药剥皮擦成丝和莜面可拌成“块垒”;土豆擦成丝不淘水与莜面、羊尾油丁以及葱花、调味品混合搅拌成长棒状,再用刀切成片状,谓之“刀切片片”等。

莜面尽管登不得正经席面餐桌,却是人们喜爱的日常食品,在家庭食谱中仍然占有一定的地位。捏莜面手艺精,成品精致;手艺粗,成品粗糙,精致也好,粗糙也罢,蒸熟就是美食,关键在于辅助的蘸料,只有蘸料精致,莜面的香味才能得到淋漓地体现。

qyangluo
留言与评论(共有 0 条评论)
昵称:
匿名发表 登录账号
验证码: